1954年,重病缠身的汤恩伯给蒋介石打报告,希望前往日本接受治疗。蒋介石却表现得十分冷漠,还说一个有重罪的人,没有资格去国外治病,无非是浪费钱。
汤恩伯,浙江武义人,1900年出生,家里世代读书,算是书香门第。他小时候脑子灵光,读了不少古书,后来考进杭州体育专校,又跑去日本明治大学学政治经济学。1924年,在陈仪的资助下,他进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,学成归国后投身国民革命军。1928年,他在中央军校当教官,凭着脑子活、办事利索,很快被蒋介石看中,提拔为十三军军长。抗战爆发后,他算是打出了名堂,南口战役、台儿庄战役都带着部队冲锋陷阵,多次让日军吃瘪。日本人怕他怕得要命,甚至把他列为头号威胁。这时候的汤恩伯,风头正劲,算是国民党军里响当当的人物。 可到了解放战争,汤恩伯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。1947年孟良崮战役,他奉命去救被围的张灵甫和74师。这支部队是蒋介石的心头肉,他急得不行,特意点名汤恩伯带兵解围。结果汤恩伯磨磨蹭蹭,压根没使全力,远远看着热闹,74师最后全军覆没,张灵甫自杀。蒋介石气得七窍生烟,觉得汤恩伯不光没本事,还不忠心,从这时候起就对他有了意见。1949年,解放军渡江打上海,汤恩伯拍胸脯说要把上海变成“东方的斯大林格勒”,结果防线还没撑几天就崩了,他自己一溜烟跑去台湾,部队和老百姓全扔下了。蒋介石对他的失望到顶了,从此把他晾在一边,再没给过啥重要差事。
1954年,汤恩伯病得不行了,身体一天比一天差,咳嗽、发烧,人都瘦得脱了形。台湾的医院水平有限,他知道自己这病得去日本治才有希望。于是他硬撑着写信给蒋介石,求能出国看病。信送出去后,蒋介石压根没当回事,直接回了一句,一个犯了大错的人,哪有资格花钱去国外治病。这话冷得像刀子,汤恩伯算是彻底没辙了。他在台湾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,没权没势,住的地方破破烂烂,连医药费都掏不起。早些年,他还动过逃跑的念头,想偷偷跑去香港,找条新出路。那会儿他跟几个老部下凑在一起,盘算着怎么偷渡,结果还没等行动,蒋介石的眼线就盯上了,计划直接泡汤。这事让蒋更不待见他,彻底把他踢出核心圈子,日子过得更艰难。 汤恩伯的落魄,多少跟他的性格和选择有关。他打仗的时候,胆子不算小,但总有点瞻前顾后,关键时刻老想着保自己。抗战那会儿,他的谨慎还能帮他稳住阵脚,到了解放战争,这毛病就成了大问题。蒋介石喜欢亲手抓前线指挥,瞎指挥一通,弄得下面将领没法好好打仗。汤恩伯这种人,能力不差,但又不敢硬刚蒋的命令,时间长了,底下人也不服他。加上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,谁都想着保自己的位置,汤恩伯这种没靠山的,慢慢就被挤到边上去了。
其实不光汤恩伯,国民党好些将领都这样。像薛岳、孙立人、王耀武,抗战时都是响当当的角色,到了解放战争,要么没机会上场,要么一上场就吃败仗。说白了,不是他们本事不行,而是蒋介石瞎指挥,底下人又各怀心思。汤恩伯在上海那次,防线建得花里胡哨,结果一打就垮,自己还跑得比谁都快。这事让蒋介石彻底对他死了心,觉得这人靠不住,干脆雪藏起来。 汤恩伯在台湾的日子,过得跟软禁差不多。没军权,没实职,连吃饭都成问题。病得快不行了,他还得低三下四求蒋介石。蒋那句“浪费钱”的话,算是把汤恩伯最后一点脸面都踩没了。可后来,汤恩伯的病实在拖不下去了,家里人四处求人,找了不少老关系说情,蒋介石才松口,勉强同意让他去日本治病。1954年夏天,他带着一身病痛上了飞机,直奔东京的医院。
到了日本,汤恩伯住进庆应义塾大学附属医院。医生检查后,安排了三次手术,切除十二指肠肿瘤和部分胃部。前两次手术还算顺利,他稍微恢复了点,能下床慢慢走几步。可医疗费是个大问题,他的钱早就花光了,没办法,只能托人找陈诚帮忙。陈诚虽然跟汤恩伯不对付,还是掏了钱,派人送去医院,顺便安排人去看他。汤恩伯这边刚有点起色,第三次手术却出了岔子。手术中他失血太多,医生怎么抢救都没用,人就这么没了。 汤恩伯的死讯传回台湾,蒋介石正在喝茶,听完后没啥反应,只冷冷甩了一句:“他五年前就该死了。”这话听着刺耳,但也透出蒋对他的态度。汤恩伯的死,在蒋眼里压根不算啥大事。灵柩运回台湾,蒋介石倒是去了公祭,写了副挽联,表面上风光一把。可谁都知道,这不过是走个过场。汤恩伯的墓地选在台北木栅乡,葬礼上也没多少人真心悼念。